【2019第一财经·摩根大通年度金融书籍】《微型金融:从“排斥”到“包容”》

第一财经研究院 2020-01-06 11:00:00
作者:曹远征、陈军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微型金融:从“排斥”到“包容”》

作者:曹远征、陈军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视频】曹远征解析《微型金融:从“排斥”到“包容”》

 

【获奖理由】本书讨论的微型金融是惠及所有人的普惠金融,既是社会公平的基本诉求,也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推动着金融由排斥走向包容。作者通过梳理和分析世界,尤其中国微型金融发展的理论脉络与实践进程,为奋进在新时代的经济金融工作者提供了指南。

 

 

微型金融的前世今生

曹远征、陈军/文

 

微型金融缘起于传统金融对社会弱势群体,尤其贫困人群的“金融排斥”,希望通过专注于“穷人”的金融服务,使他们摆脱贫困,融入社会。微型金融的逻辑指向是普惠金融,使金融服务惠及所有人。这决定了微型金融必须超越自身走向普惠金融。

微型金融首先发端于发展中国家。但是,微型金融并不局限于发展中国家,它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建立了以规则治理为核心的国际多边治理体系,这一体系由三个支柱构成;以联合国为代表一国一票,大小国平等的政治治理;以关税贸易总协定以及后来演变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为代表的投资贸易自由化的经济治理;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代表的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金融治理。在这一以规则治理为核心的政治经济金融国际治理下,全球再未出现过世界性的战争、全球性的饥荒和传染病。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使经济发展不再拘泥于一国,经济全球化出现,尤其冷战结束后,这一经济全球化过程扩展到整个世界,各国都深深地卷入其中。表现在微型金融上,不仅是其理念和学术价值为全球所关注,而且其实践经验也为发达国家所借鉴。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既是一个好消息,也是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经济全球化加快了经济增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加入经济全球化,使出口导向性工业化成为现实,进而加速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世界经济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但坏消息是收入不平等也国际化了。一方面,在发展中国家,尽管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惠及了许多人,但那些受教育程度低或缺乏现代经济技能的人群无法参与其中而被远远地甩出,出现了绝对贫困。另一方面,在发达国家,产业的全球布局使那些不具有比较优势产业持续流出,造成了就业不足,不仅工资增长停滞,而且失业严重,也出现了相对贫困,甚至绝对贫困。美国出现的所谓“锈带”就是例证。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是上述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积累的结果。在危机中,以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为代表的所谓“1:99”的问题集中暴露了“金融排斥”所带来的社会不平等性。为防止危机重演,重塑包括监管体制在内金融体制变得十分迫切,其中克服“金融排斥”使金融普惠化成为题中应有之义。“我们认识到普惠金融在增进人民权利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穷人;认识到普惠金融在提高各国及全球金融系统稳定性,金融体系完整性上所发挥的作用;认识到普惠金融在促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健康的,包容性的经济增长上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普惠金融联盟AFI《玛雅宣言》)为此,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后,在民间和政府同时产生了两个平行但又具有共同目标的全球性普惠金融协调机制。一个是民间的普惠金融联盟(Alliance for Financial Inclusion,AFI),另一个是在二十国集团(G20)框架下全球普惠金融合作伙伴组织GPFI(Global Partnership and Financial Inclusion,GPFI)。普惠金融由此正式成为全球金融发展的理念,预示着微型金融以包容性的方式正式超越自身,它不再只适用于农村贫困人口,也适用于城市贫困人口。不再仅是工业化尚在进行中的发展中国家专属,也存在于工业化已经完成的发达国家。它以平等普惠的更高诉求,在普惠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基础上,以能力建设为中心,使金融在人人机会均等的同时惠及社会弱势群体,尤其是贫困人群。它以崭新的面貌在更高的层次上走向全球化。

事实上,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如同当年的“小额贷款运动”一般,普惠金融在全球掀起了高潮。在中国,2015年12月,中国政府首次颁布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从健全普惠金融体系,创新产品和服务手段,加快建设金融基础设施,完善普惠法律法规体系,发挥政策引导和激励作用,加强普惠金融教育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六个方面作出了总体部署。《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规划提出2020年的发展目标是“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使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居于国际中上游水平”,而且明确了要着力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的具体执行目标。

在此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人类已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正在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方式,也为旨在提升金融能力的普惠金融开辟了新的前景。它极大地节约了交易成本,提升了服务效率,增强了安全性,从而使广为诟病的微型金融利率水平有可能实质性下降。更为突出的是,诸如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使用,有利于穿透微型金融中仍然存在的“孤岛效应”,并在整体上遏制“使命漂移”现象,使金融真正普惠化。正是认识到数字化所带来的“数字红利”,2016年10月,在20国集团杭州峰会上通过数字普惠金融的八项高级原则,指导并引领着普惠金融由传统走向数字。

回首微型金融前世今生,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追赶式工业化的产物。它由农村贫困而来,先后经历过财政性补贴的金融服务,以可持续发展为诉求的商业化“小额贷款”金融服务,发展到今日以惠及所有人的普惠金融服务。它经历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艰难,也见证了人们为美好生活而不屈的努力。瞩望微型金融的未来,它正在向普惠金融华丽转身,金融因此不再仅仅是“嫌贫爱富”“唯利是图”的资本积累利器,也成为消除不平等,缩小社会差距的有力手段。微型金融诞生的初衷是“克服贫困”,其诉求是“穷人的银行”。在数字普惠金融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微型金融的理念一定会实现。

(本文摘自《微型金融:从“排斥”到“包容”》绪论,标题为编者所加)

 

 

年度金融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