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长期停滞理论”复活:增长风险与政策含义

周隆刚 2015-07-26 14:31:00
Paul Krugman、Robert J Gordon、Richard C Koo等一大批经济学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全球经济可能陷入“长期停滞”这一主题进行了研究,展望未来,这已构成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风险。

下载报告全文

 

一、“长期停滞”概念及其“复活”

1、阿尔文·汉森与“长期停滞理论”

在经历了1924年-1929年短暂的柯立芝繁荣后,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在大萧条发生后的第九年,即1938年12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阿尔文.汉森在其演讲中表达了“长期停滞论”(汉森首次提出“长期停滞”概念是在1934年),表达了当时许多经济学家担心的大萧条使得美国经济长期增长潜力遭受到永久性伤害,并认为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放缓,以及过度储蓄导致需求不足,进而导致失业与低增长时代的来临,未来唯有靠政府加大支出才能维持经济增长。

汉森“长期停滞理论”提出要早于潜在GDP与实际GDP的概念的提出,因为当时并没有有效的手段测度实际经济活动,因而对总产出及其增速也没有更深刻与精确的理解。但是当我们以现在的统计学技术考察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数据可以看到,汉森演讲所处时点上美国经济潜在GDP并未显著下降,只是当时产出缺口在20%以上。

现实情况也证实汉森的“长期停滞理论”未成为现实。二战的爆发使得美国从30年代的萧条走向了战后的繁荣。希特勒入侵波兰带来了1939-1940年冬季出口订单的翻番。而在法国陷落后,美国政府推动建设“民主的兵工厂”,到珍珠港事件前,政府支出在GDP中的比重翻了一倍。1939年4季度-1944年4季度实际GDP增长率为年化12.8%,1944年实际GDP已经是1939年的两倍了。此后尽管财政刺激退出,但是到1950年时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了,经济并未重新陷入萧条,“婴儿潮”的出现最终使得汉森“长期停滞”的预言落空。

 

 

 

宏观与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