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5年中国经济预期增速是多少? | 中国观察

柯马克(Mark Kruger) 2020-11-09 11:49:53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审议通过了2035年远景目标,这向我们暗示了对未来15年经济增长的预期。

下载报告全文

 

在10月末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五中全会上,2035年远景目标被审议通过。从宏观经济角度看,“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特别有意义,因为这向我们暗示了对未来15年经济增长的预期。

问题的关键是理解“中等发达国家”的含义。这里我们使用世界银行的国家分类系统,将国家分为四个收入组。世界银行定期更新其收入起点,表1为2020年7月公布的最新版本。

表 1 世界银行收入分类门槛 (2020 年7月版)

表1.png

来源:世界银行, 第一财经

根据世界银行的计算,2019年中国的人均国民总收入(下称:人均收入)为10,410美元,处于中等偏上收入组的较高位置。因此,从这个角度解读中共中央的目标是,到2035年,中国将跻身高收入组别的中间层。
世界银行将58个国家归入“高收入”组,其涵盖的收入范围很广,从人均收入为12,630美元的罗马尼亚到人均收入为85,500美元的瑞士都属于该组别。这一组的人均收入中位数为30,390美元,西班牙恰好位于这个水平。未来15年,中国的人均收入必须以年均7.4%的速度增长(扣除物价因素)才能达到西班牙2019年的水平,这一增速显著高于目前接近6%的趋势增速。
表2呈现出的是中国在2035年可能实现的人均收入水平的七种情景,以及2019年达到该水平的国家。如果中国在未来15年保持6%的增长,则人均收入将增长150%,达到斯洛文尼亚的2.5万美元;如果增长率只有3%,意味着人均收入增长60%,达到匈牙利的16,140美元。

表2 人均收入增长的不同情境
(2020年以美元为单位,采用图表集法)

表2.png

来源:世界银行, 第一财经

除了经济的实际增长速度以外,中国的人均收入可能由于相对较快的生产率提升速度而上升。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的生产率增长越快,国内市场的物价上涨速度也会越快。这样的实证惯律叫做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Balassa-Samuelson Effect),以两位各自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发现此规律的经济学家命名。

图1呈现了对于中国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估计。该图对照了国际清算银行提供的中国的实际有效汇率(衡量国内相对价格水平)和中美人均收入的比值,结果是随着中美人均收入相对差距的缩小,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也在上升。

图1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中国

图1.jpg

注:实际有效汇率(左纵轴,2010=100);中美人均收入比(右纵轴)

来源:国际清算银行,Wind, 第一财经

我们参照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来调整表2中的情境。假设美国未来15年的人均收入增长率为1.4%,我们就可以针对不同的情景计算实际汇率增长并调整对于2035年人均收入的预估。也就是表3的结果。
随着实际汇率的升值,中国的人均收入如果以6%的速度增长,每年还可能再额外增长1.9%。在这些假设下,中国人均收入到2035年可能达到33,367美元,或者与2019年的韩国处于相同水平。

表3 人均收入增长的调整情境

(2020年,单位:美元,采用图表集法)

表3.png

在上述分析中,我们一直在把对中国未来收入的估计与2019年中等发达国家的实际收入进行比较,但这些国家的人均收入也不太可能15年都不变。实际上,高收入国家人均收入在过去十五年年均增速的中位数是2.8%,表2中列出的这些国家年均增速中位数更达到了5.7%。所以,中国正在追赶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目标!

也许从更简单的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中共中央的目标是15年后实现人均收入翻一番,从大约1万美元提高到大约2万美元,这相当于4.7%的年增长数据,结果是2035年中国人均收入达到希腊2019年的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有14个城市已经实现了人均收入超2万美元(图2)。深圳、上海、厦门2019年的人均收入分别相当于西班牙、沙特阿拉伯和希腊。在这些城市中,有1.4亿人口已经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因此,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在实现2035年目标时已经有了很多可以借鉴的成功案例。

图2 城市人均收入(美元) 
图2.jpg


中国观察

第一财经研究院定期发布专栏“中国观察”,用基于数据且简洁清晰的短评文章解释中国的经济和时下热点问题。

 

专栏主要作者:柯马克(Mark Kruger),第一财经研究院高级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