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内生的力量》

2023-03-29 15:28:09

下载报告全文

 

可持续发展,是当下人类普遍关注的命题,它关系到每一个人,关系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在中国已经发展了几十年的企业社会责任,它在新时期所处的地位如何?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第一财经·第一财经研究院通过多年来积累的企业社会责任案例,以历史进程的维度贯穿其中,撰写并发布《2022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内生的力量》(下称《报告》)。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外来概念,不管是学术研究,还是政策制定与企业实践,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在中国基本上是20世纪90年代后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那个时候,中国企业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整体相比,经营理念、盈利能力、管理水平都有较大的差距。仅从企业社会责任来看,薄弱点主要存在于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认知、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整体水平以及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实践等方面。尤其是企业实践方面,对于企业如何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政策,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达成环境、社会及治理目标,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如今,企业社会责任已逐渐为公众所熟知,不管是投资人或是消费者都越来越关注企业行为,监督着企业履职与合规,并期待着企业承担起除了确保股东利益以外更多的责任。宏观动力层面,经济全球化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更推动了中国企业去履行社会责任,努力减少环境污染、劳工冲突、食品安全等社会问题,达到国际标准或相关法律规定。为了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履行社会责任已成为企业共识,也是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政企之间的关系与西方国家企业同政府的关系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一般具有国家性和战略性,并且中国国有企业承担着特殊的社会职能,不仅要关注利润的获得,还要致力于解决市场失灵、分配不公、劳工冲突等社会问题。尽管现在出现了如消费者、环保相关NGO(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 即“非政府组织”)或证券交易所等新的利益相关者关注、督促企业社会责任相关信息的披露,但政府仍然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强大推动力,而企业定期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是向政府传达合规性的一种方式。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企业面临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如果处理不好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很可能会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削弱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说,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 现实的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如何把面前的挑战转变为机遇是企业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值得全社会思考并探寻路径的问题。

《报告》以全球企业社会责任的历史发展为出发点,对比西方国家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轨迹,得出中国特色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第一章,在对全球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历史进行研究时,我们发现,社会对企业行为的期望是动态的,会随着时代与社会环境的改变而变化,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也符合此规律。

第二章,在梳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背景与不同所有制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轨迹的过程中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具有国家性和战略性,中国企业同政府的关系与西方国家企业同政府的关系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我们认为,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之下,中国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就是在经营好自身商业活动的同时承担起对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股东、消费者、社区、员工、环境、贸易伙伴等的责任。

第三章,我们分析了中国企业的经济表现与社会责任表现。通过随机选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样本做词频分析,并对多个企业进行案例分析,我们发现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报告内容与负责的对象(利益相关者)逐渐趋同。

第四章,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正处于从被动履行到主动履行的转化阶段。企业信息披露意识与履责情况还有待提高,相关部门也需要更关注对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监管。

第五章,进一步讨论不同主体对企业社会责任(CSR)与环境、社会及治理(ESG)的关注与认识。通过热度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CSR和ESG词条热度与国家及全球对可持续发展重视程度呈高度相关性。此外,我们发现,市场对CSR与ESG的区分与判定是相对模糊的,在目前企业发布的信息披露报告中二者概念常常互相融合、互相补充,或者两类报告合二为一。

经历了全球范围内新冠疫情的重创,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接受程度难得一见地高度统一,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社会与治理的关注多了起来。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很多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都能找到踪迹。“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则”等等,都体现个体要承担社会责任的理念。无论从企业管理自身需求角度出发,还是因文化思想的内在契合,企业社会责任将在中国的现代企业治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旗舰报告

第一财经研究院以全球视野、数据丰富、媒体传播便捷的优势,在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企业全球化、可持续发展、数字经济等领域发布的系列重要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