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指数分项来看,2021年中国不仅对外贸易大幅扩张,美元计价中国进出口货物贸易同比增长30%,创下2011年以来新高;随着海外经济活动复苏,海外投资、企业海外收入同样在过去10年来处于高位水平。
进入2022年,全球主要经济体通胀高企与金融条件收紧削弱了经济增长前景,对外贸与企业海外收入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但海外收入、海外投资增长预计仍将维持高位。我们估计2022年第一财经研究院·中国企业全球化指数增速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
从三年来的贸易往来等经济活动观察,疫情并未改变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只是改变了一部分经济全球化的逻辑。三年来,中国是对疫情管控较为严格的国家,这在疫情的前两年为中国在全球贸易中快速发展带来了机遇;2022年疫情在中国境内也多点暴发,对生产活动造成冲击。但长期来看,后疫情时代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依然存在新的机遇。有一个现象是,很多中国的全球化企业在2022年海外营业收入依然收获了较高速度的增长。
一方面,2021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作为多边贸易体系的受益者,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扩大,不仅强化自贸实验区贸易投资便利化,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也持续深入。截至2020年底,前五批共18家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不到全国4‰的国土面积实现了全国14.7%的外贸规模,在更高水平开放的贸易投资规则下,中国企业参与其中也将大有可为。而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企业参与其中,本身就与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形成同频共振。根据安永发布的《2021年中国海外投资概览》,2021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同比增长14.1%,较中国整体对外投资增速更高出近5个百分点。如今,最早一批随“一带一路”出海的项目,已经逐渐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经贸合作、科创交流、文化共融、民心相通的引擎。
另一方面,各国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动力并未减弱。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共同推动协定如期生效,这是东盟(ASEAN)10国、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间的多边贸易协定。中国加入RCEP后,企业不仅在与缔约国的贸易中享受更低的关税,协调的原产地规则还可能带来企业产业布局的集中化。
以国际贸易中的商品贸易为例,商品多是由来自不同国家的原材料加工生产而成。过去原产地规则确定了商品被标识为“泰国”或“马来西亚”以及享受贸易协定下的低关税优惠的最低价值门槛。在 RCEP签订之前,东盟的贸易需要遵守五套不同的原产地规则,这往往导致生产在亚太市场相对分散。未来对于大多数产品,其价值的40%只要来自RCEP15个成员国中的任何一个,就可以享受RCEP规定的关税优惠。统一的原产地规则将降低RCEP成员国的进口关税,从而深化区域供应链整合,带来效率的提升。
进入2023年,虽然中国对包括美国、欧盟和日本在内的主要发达国家出口同比有所下降,但是这些下降已经被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出口增长所抵消。2023年4月,美元计价的中国出口金额同比增长8.5%,仍处于较高水平。这样的结果也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自2022年末中国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以来,中国经济活动明显复苏,一些地方更是积极组织企业包机“出海”开展商务活动,外贸大省广东、浙江与江苏等地都在为企业争取海外订单、招商引资创造条件。
总的来看,新冠疫情冲击下,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给全球产业链稳定带来挑战,特别是发达国家对产业链布局的反思,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脚步。但在中国扩大开放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如果能提前布局,抓住新一轮经贸自由化的机遇,积极拓展海外业务并提升国际竞争力,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
出品人 | 杨宇东
总顾问 | 秦朔
总策划 | 于舰
报告撰写 | 于舰 马绍之 李嘉怡 马鑫 何啸 李晔 刘昕 戚德志 于明
视觉设计 | 王皎莹 钱春华 蒋皓明
校对 | 申江波 苑利芬 邓诗瑜 赵维一 王婕妤
运营 | 邵玉蓉
视觉创意 | 第一财经视觉中心
数据支持 | 智慧芽
合作伙伴 | 秦朔朋友圈
报告出品 | 第一财经研究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第一财经研究院关注这一领域,建立了“中国企业全球化评估体系”,观察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水平和趋势,研究成果以《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形式呈现。案例调研部分记述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历程,以为记录,为后来者提供镜鉴,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沪ICP备14015572号-6 | 网安备案号:沪公安网备31010602004461号
沪ICP备14015572号-6
网安备案号:沪公安网备310106020044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