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今年6月底,中国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启动运营。相关部门正在就管理条例征求意见,提出要逐步扩大碳排放配额的有偿分配比例,金融管理部门将配合相关部门参与碳市场的管理。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指出,配额类市场大体上属于拍卖型市场,如果搞错了,容易走弯路。如果设计的市场基础框架不好,简陋、有毛病,也不稳定,衍生的更高级的功能,可能根本就没有办法去搭建。所以,当前建立合格的碳市场的基础框架是非常重要的。此外,还要防止碳市场的钱被用于别的方面,导致更大的气变融资缺口。
多重因素作用下,近期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行。自2020年新冠疫情冲击以来,全球需求恢复的预期持续拉动了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同时,美联储并未有实质性收紧操作,海外金融体系流动性仍然十分充裕。在供需错配和流动性宽松的推动下,近期大宗价格再次出现快速上涨。我们从需求端、供给端以及产业链安全性角度探讨本轮价格上涨的三大主要因素。
今年3月以来,市场对于美国可能提前收紧货币政策的讨论日益升温,疫情的再次演化也为经济渐进复苏的暖春陡增几缕寒意。我们认为,当前中、美复苏进程引领全球,也将引领全球货币政策走向。总体看,中国货币政策已经接近常态且留有余力,美国货币宽松则有望在确定性的就业恢复和可持续的通胀出现之前继续保持耐心。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明确提出了“30·60”目标,在国际上做出了中国承诺,实现低碳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央银行行长和金融监管部门的领导在多个场合对这个问题谈了很多看法,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部门为什么如此关注“30·60”目标,因为这个问题与金融体系有着重大的关联性。
目前,各国央行正在加快央行数字货币(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简称CBDC)的研究工作。英国计划推出央行数字货币,而美国也于近期计划对相关方面加强监管。
今年正值博鳌亚洲论坛20周年,来自55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000名代表与会,包括数字支付、“一带一路”合作、产业变革等在内的多个热点话题被讨论。在“数字支付与数字货币”主题论坛上,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发表了对于数字货币的看法。
世界各国平均国民储蓄率水平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达到高点,随后开始下降。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储蓄率水平的差异明显:高收入国家的国民储蓄率水平较之世界平均水平低3至4个百分点左右;中上收入国家的储蓄率水平更高,2018年高出世界平均水平6.8个百分点。东亚经济体普遍较之其他地区的经济体具有更高的储蓄率,2018年高出世界平均水平10.1个百分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称“纲要”)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首次在中央重要文件中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专设一篇,其中包含四方面的核心内容: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建设;数字政府;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一些基本的要求。
本轮经济下行与传统经济周期中的下行有所不同,特殊之处在于由疫情驱动。传统经济周期由需求驱动,经济衰退是因为需求疲弱,同样,经济复苏也是由需求拉动的。但这一次疫情的冲击导致大面积停工停产,首先是对供给和生产端的冲击,并可能通过就业、收入对需求产生乘数效应,但其源头驱动因素是供给。2021年经济走向的根本决定因素仍然是疫情。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国际金融治理机构改革、全球金融业监管、区域金融合作、全球金融安全网建设等八个问题,是未来全球金融治理需要关注的重要领域。
国家在鼓励和促进平台经济发展的同时,强化反垄断监管,有效预防和制止平台企业滥用数据、技术和资本等优势损害竞争、创新和消费者利益的行为,规范和引导平台经济持续健康创新发展。
在全球经济金融多极化格局已露端倪的背景下,中国深度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理念、规则和取向分别是:合作共赢、多边主义、多元资本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