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以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急涨,目前主要商品价格已经显著高于疫情前水平,且大部分类别商品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本轮大宗商品周期为何开启?新一轮大宗商品的“超级周期”是否已至?
2021年,央行货币政策仍然是“稳”字当头,将在保持市场流动性、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坚持货币政策稳健取向不变,维护正常货币政策空间,通货膨胀也仍将是央行密切关注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
在当前市场各方对于货币政策何时转向、流动性是否趋紧等分歧严重的敏感时刻,“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明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同时也产生了不同的解读。
021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2021年和“十四五”期间经济政策的总体目标与方向。 我们认为,政策“不急转弯”,以求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在政府工作报告对短期和中长期政策的有序衔接与统筹安排中得以充分体现:1、2021年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多数回归常态,且对政策刺激多不构成硬性要求。2、政府工作报告通篇对高质量发展给予了很高权重,报告中提到“十四五”期间几个相对增速目标:“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均体现出对生产率增长、收入分配、经济结构的着重,以及对GDP增速目标的相对淡化。3、财政、货币政策安排体现了“不急转弯”的取向,强调“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财政政策温和退坡情况下,这种相机灵活性或将更多体现在货币政策层面。4、围绕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红利凸显、细化,包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将给中国经济注入行稳致远的动能。
目前,疫情对经济增长和宏观政策的扰动已在逐步消退,但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仍不容忽视。特别是,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目前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十四五”期间,金融领域的重点任务有哪些?助力经济平稳运行,货币政策接下来如何发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的主要工作目标是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十四五期间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但目前面临着城市规模过大,包括深圳在内的中国核心大城市都出现了集聚带来的负效应,劳动力成本上升,交通运输的优势下降等问题。需要一个明确的空间转型过程。深圳市原副市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唐杰在《北大金融评论》上撰文,以深圳为例,讨论了城市化过程和产业链过程之间的相互耦合和匹配关系。
如果想做好绿色金融、碳市场,就需要进一步使总量目标清晰化,并建立一套有关碳金融和绿色金融中的参数、指标体系及计量、测算的框架,这样才能切实做好各项任务规划和投资引导。
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的意见》的框架下,人民银行积极开展金融统计大数据服务宏观调控的探索与实践。
由于全球化退潮和单边主义抬头,全球经济增长持续放缓,政府债务不断高企,西方主要央行纷纷推出超低利率和量化宽松的政策。但与此同时,频仍的金融动荡似乎并没有阻断全球股市的不断上升。次贷危机至今,美国经济经历了二战以来最长也最弱的景气周期,但股市却创造了长期牛市。新冠肺炎疫情至今,全球股市也表现不俗,美、中、日、德等经济体股市均上涨明显,其中A股领涨全球股市。缘何经济增长和股市表现持续出现偏离?
春节至今大宗商品价格及美债收益率的快速上升,引发市场对美国通胀及美联储收紧流动性的担忧。我们通过回顾2009-2011年大宗价格及美国通胀上行的历史,以期对当前的形势能有更深的理解: “大宗涨价—美国通胀上升—联储转鹰”这一链条时滞约8-11个月。回顾2009-2011年两轮大宗上涨的历史来看,美联储决策的核心不在于大宗价格的上涨,而在于美国核心通胀的上升和经济的复苏。从大宗价格上涨到美国核心通胀上升约需4-5个月的时间,而从核心通胀触底回升到美联储态度转鹰约有4-6个月的时滞。这意味着,从历史经验来看,大宗价格上涨到美联储担心通胀从而态度转鹰约有8-11个月的时滞。
们憧憬预知未来。不过,偶尔驻足回眸或也不无裨益。鉴往知来。作为外生冲击,疫情爆发固然难以先知先觉。但疫后的经济运行逻辑与政策演绎机理是否也无章可循?过去一年市场预测究竟在哪些方面存在偏差?这又会对我们在新的一年研判宏观大势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