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第一财经高频经济活动指数(YHEI)

图2 中国GDP增长预测

来源:第一财经研究院、Wind
3.在和第一财经的独家对话中,IMF中国部负责人兼亚太部助理主任海格·伯杰尔(Helge Berger)认为,即使是率先复苏的中国,政策支持至少应该持续到明年年底。考虑到债务负担和财政刺激的效率,中国可以调整财政刺激结构,重点支持家庭部门、加强社会保障网(中国只有1/3的城镇人口有失业保险,只有1/5的农民工有失业保险),这和我们的政策建议方向高度吻合。
表1 全球经济增速预测(%)

来源:IMF
4. 全球金融市场在过去一周刚刚经历了3月以来的最大跌幅。IMF认为,政府和中央银行及时的政策响应令全球短期金融风险得到遏制。2020年3月以来的资产价格(股票和债券)大幅上升主要受政策推动,即来自于财政和货币的刺激政策及其导致的风险偏好降低抵消了经济基本面恶化的影响(图3)。我们认为,随着第二波疫情出现失控迹象(截至11月1日17时,全球最新确诊达到46118051人,美国单日新增达到9万人,全球新增确诊斜率陡峭),各国(德国、法国、英国)再次启动封锁政策,全球市场和经济、疫情脱节的局面会不再持续,金融市场会随着疫情和经济出现更大波动。
图3 标普500指数表现的分解
(占累计收益的百分比)

来源:IMF
5. 新冠疫情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不仅在短期存在,还将在中期冲击潜在供给能力,限制经济增长的空间。IMF预计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3.5%,其中发达国家为1.7%,新兴市场及发展中国家为4.7%,这意味着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增长缓慢的趋势仍将延续。
6. IMF预期2020年全球贸易增速为-10%,并在2021年回升至8%后继续下降,直至跌至经济增速水平以下。贸易增速预期下降很大程度上因为企业将减少对于跨国供应链的依赖,这还将导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增速下降和全球贸易不平衡程度降低。我们认为,全球价值链的趋势性变化已既成事实,中国一方面应积极调整国内产业布局,向产业链的上游延伸,并打造与制造业相联结的无形资产(如知识产权、软件等)和服务贸易“新比较优势”,构建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另一方面,应积极加强与其他地区的经贸关系和价值链合作,鼓励中国的企业走出去,培育中国自己的跨国企业。7. 全球金融脆弱性仍在上升。IMF认为,如果经济复苏迟迟未能到来,企业承受流动性压力最终可能会演变成破产潮,企业债务风险将会传导至公共部门,而后者的债务压力在疫情后已经显著上升。近日,VIX等指数已有显著上升,企业债风险和主权债风险的互动加强,会给全球带来更大的金融波动风险。8. 截至2020年9月11日,全球各国宣布的财政措施约11.7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的12%。IMF预测,2020年全球公共债务很可能创下历史新高,达到全球GDP的近100%。IMF财政事务部门主任加斯帕尔(Vitor Gaspar)在和第一财经的独家对话中表示,未来全球公共债务占GDP的比率将进一步攀升,直到2025年才会小幅降至100%附近,之后债务率将趋稳下行。但与10年前开出的药方不同,IMF此次认为,当务之急仍非重塑财政纪律,大多数能自由借款的发达经济体,将无需计划在疫情过后实施紧缩政策以恢复公共财政健康。之所以仍无需过度担忧那些有融资渠道的国家暴增的债务,是因为超低的利率降低了偿债成本,后续的经济复苏也会提升分母从而使得债务率下降。9. IMF将新冠危机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疫情下广泛的封锁阶段”、“在不确定性下逐步开放经济阶段”以及“疫情控制后阶段”,并分别给出了“货币和金融政策路线图”和“财政政策路线图”,其核心是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环境以支持经济复苏和转型,同时让财政政策在追求经济稳定和保持债务可持续性间取得平衡。